零售业的新玩法:从“货”到“人
发布时间:2015-03-10 发布者:管理员 浏览次数:1684次前几天有人抛出“淘品牌沉沦”论,今天又看到一篇叫《 零售 业生死》的文章。淘品牌真的会沉沦? 零售业真的会死么?实际上,在这个世界上,替代只发生在进化的时候,也就是一种新事物,它的特性几乎能够囊括所有旧事物的主要价值,而且提供更多的新价值,那么旧事物就会被取代,比方说手机代替固话,智能手机代替功能手机,CD代替磁带黑胶、MP3又代替CD碟;反之,如果旧事物包含有一定的独特价值,新事物无法完全满足,那么就会出现旧事物进化后和新事物共存的情况,比方说绘画和摄影共存,电影和电视共存,录播电视剧和现场舞台剧共存。
零售 业的变迁,是调整而不是替代
零售 业的变迁,多数情况下是进化和结构化调整的过程,而不是替代过程。即便美国60、70年代,大多数小业主经营的杂货店被Wal-mart之类的大型折扣 零售 商消灭,仍旧有很多社区性的特色小超市存活下来,到今天依旧时常可以看到。同样在美国,最近几年Super Mall和Outlets虽然遭受到经济不景气和电商的双重冲击举步维艰,但在2000年以后,线下目的地商业却风生水起地发展起来。
去年有朋友问我,线下商业是否会被线上替代,我说我只看一件事情,地面客流会不会消失,也就是说,在未来大伙会不会宅在家里不出门,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么线下商业就不会消失,因为有客流,就会存在转化的可能性。
那么传统 零售 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?这个世界上“沉沦”的公司,大部分是由于在市场格局和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时,没有抛弃旧思维,找准新方向,快速跟上,而是在思维上不去主动改变,甚至不承认改变,或企图用旧有经验和模式和市场对抗。
中国过去30年核心在解决“货”和“渠道”问题。在过去的30年中,品牌和渠道常常混为一谈,如何铺渠道和组货做货是永远的运营焦点,但这个时代已经接近尾声。国内所谓的“品牌”商发现,在“货”上面做出优势越来越难,靠精细化运营管理带来的绩效提升也难以抵消暴涨的房租和人工。
从货到人,围绕用户的欲望来经营
淘宝上发生的事其实也没什么本质区别,只不过把线下已经发生过的事情,快放了一遍。2009年以前,是淘宝的渠道红利期,那时候流量很便宜甚至可以免费。2009年以后,流量价格越来越高。以“货”和流量营销为焦点的大部分卖家日子越来越难过,开始迷惘。蘑菇街的合伙人胖胡斐曾经出过一本书叫《玩法变了》,讲的就是这方面的事。
过去,我们做生意是以“品类”、“行业”为核心,最早百货公司会把裤子和上衣分开放在两个区域售卖。 零售 业的进化过程,也是稀缺矛盾重心不断从“货”转移到“人”的过程。所以未来,无论线上还是线下,进化的方向,就是经营的焦点要放在“人”身上,真的了解我们消费者的需求,甚至内心说不出来的渴望,围绕用户的欲望来做经营。这也是7-11创始人铃木敏文反复强调的运营思想。7-11的发端,在大型 零售 连锁成熟之后,为什么能够抵御大型 零售 连锁的竞争?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在这个时代,居然还有企业要强调狼性,要“血战到底”,而不赶快给整个管理团队洗脑,把企业的价值观,战略的核心放在如何更好地服务消费者,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上面,真是台风起了要出海找死。线下商业永远不会死,但做不出溢价和核心价值,就会死得很快很难看。
零售 业不会死,但要拥抱变革
零售 业结构调整其实不断在进行,总会有旧企业消亡,更会有新企业兴起。现在日子不好过的企业,家乐福沃尔玛也好,苏宁BestBuy也好,都是当年的明星企业。 零售 业永远不会消失,只不过我不知道这些企业里,有几家会成为灭绝的恐龙。自然界和商场本来都很残酷。
有些企业不断地去修补正在下沉木船上的朽木,有些企业正在造新的钢铁战舰,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会在哪里?又有几个企业认真面对、思考、实践过?从欧美到日本 零售 业几十年的发展史,又有几个企业的核心管理层认真钻研过?而我看到的状况,大多数企业,都期待用老概念解释新环境、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、用老眼光看待新生代消费者。对市场上新的趋势、新的成功模式抱着视而不见、充耳不闻、蔑视敌视的态度。
市场从圈地时代进化到精耕细作的运营时代以后,谁能成为安邦治国精耕兴业的王者?谁会因为有勇无谋挂盔卸甲回家抱孩子?历朝历代开国已定,控盘的都会从武将换成文官,原因是什么?如何解决好这个过程中间的冲突,是很多旧巨头面临的最大挑战。
零售 业不会死,淘品牌也不会沉沦,只不过吃高大蕨类,已经长成恐龙的企业,要看看环境改变时,咋样能不灭绝。如果蕨类已经没的吃,又不屑于吃小草,灭绝只是早晚。所以,恐龙们先要解决好自己心态的转变,才能有未来生存的希望。
欢迎留言
深圳市龙华新区清泉北路富泉大厦7层 0755-83105316 版权所有 c 深圳市连赢天下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粤ICP备19056773号-1 技术支持:联华网络